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国最好水平

五年来下降22%以上。总量减排目标大幅超额完成。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化学需氧量、氨氮分别较2015年减排89.9%、39.7%、43.2%和39.3%(2019年)

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

全市受污染耕地,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90%以上

水环境质量突破性改善

劣V类断面全部消除,25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 I-Ⅲ类水质断面比例由24%增加到60%,全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,地下水水质稳定。

空气质量显著改善

​全市(PM2.5)年均浓度由80.6微克/立方米  下降至38微克/立方米,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“2+26”城市中浓度最低 改善幅度最大。全市(PM10)、(NO2)、(SO2)年均浓度为56微克/立方米、29微克/立方米和4微克/立方米。稳定达到国家标准。蓝天“含金量”显著提升。优良天数由186天增加至276天,占全年的四分之三,2020年 一级优天数达到106天。

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

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

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

生态环境建设

营商环境持续优化

下放55%市级审批权限,服务事项申报材料、办理时限整体压减71%、63%,对生态环境影响小、风险可控的项目免于环评管理,得到世界银行认可、国务院肯定并在全国推广。本市“三线一单”即将发布实施。全市90%产业园区完成规划环评或跟踪评价。扎实做好“六稳”工作、全面落实“六保”任务,圆满实现了2020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目标。

积极应对气候变化

分解压实碳排放总量和强度“双控”目标责任。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,累计成交量超过3900万吨,交易额突破16亿元。

二污普

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,对1.7万家企业实施排污许可管理

督查执法

开展“点穴式”“流域”执法,处罚固定源环境违法行为2.27万起,处罚金额8.27亿元;处罚超标柴油车、非道路移动机械等74万余辆次,处罚金额约1.9亿元。成立“环保警察”,推进行刑衔接。

督察监管

制订实施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、综合行政执法改革。接受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,严肃认真狠抓整改。出台《北京市贯彻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〉实施办法》《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措施》。对16个区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深入全面的市级环保督察;形成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的考评制度,建立对各区、乡镇(街道)的生态环境质量排名、约谈、问责机制

科技支撑污染防治

夯实监测体系​,建成国内领先的气、水、土“空天地一体化”环境监测网络,建成覆盖各街道(乡镇)的粗颗粒物、(PM2.5)及水环境监测网络,实现对街乡镇考核的全覆盖。源解析。完成新一轮(PM2.5)来源解析研究,“北京及周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及防控措施研究示范”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,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
法规政策标准全面加强

制定发布5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规章、28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,建成国内最系统、最全面、最严格的地方生态环境法规标准体系。​先后修订了《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》《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》,出台了《北京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》《北京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》等。标准约束更加强化,发布实施了餐饮、电子工业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,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等,本市生态环...

二污普

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,对1.7万家企业实施排污许可管理

致力于全媒体宣传,推动全市向绿色转型;生态环境文化周”“低碳日”等活动深入人心;100余家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和环保设施单位向公众开放;推行“接诉即办”、有奖举报;持续强化国际合作,连续举办“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和气候行动论坛”, 参加联合国环境大会,分享北京经验,向全世界讲述最动人的“北京生态环保故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