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年 7 月 27 日,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6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,“北京中轴线 —— 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” 被正式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申遗12年,“北京经验”终于亮相世界舞台,交出一份文化遗产保护的动人答卷。其中,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中的生态保护成果显著,为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宝贵范例。
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中,生态保护成果显著,为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宝贵范例。
在水系生态保护方面,保持历史河湖水系的位置、形态及文化内涵,致力于展现历史河湖的生机,南、北护城河两岸绿意盎然,古色古香,成为人们观鸟、赏鱼、漫步的好去处;前门三里河片区经景观提升改造,重现水穿街巷、庭院人家的意境。打造 “水城共融,蓝绿交织” 的生态环境:如今中轴线周边形成 “六海映日月、八水绕京华” 的多功能水系格局,水系串联起城市与水,增加空气湿度、调节小气候,还为人们提供滨水游玩空间。
古树名木保护也是中轴线生态保护的重点。对 8753 棵古树名木的详细资料进行采集,实时掌握古树情况。景山公园为古树设立围栏、连通绿地扩大营养面积;中山公园与科研院校合作,利用先进技术绘制古树 “数字图像”,开展专项课题研究;天坛公园为古树去除铺装、定制树篦子、增设围栏和复壮井,建立古树保护小区并实时监控生态环境。
北京雨燕作为北京中轴线重要的活态文化符号,也受到了精心保护。对栖息在正阳门城楼上的雨燕种群展开多年科学观测与生态调查,取得大量监测数据。科研人员还探索设置人工巢托提升繁殖率,经保护,正阳门及周边地区雨燕数量逐年增加。
贯通景观视廊。通过绿化美化、环境提升,贯通正阳门南望、永定门北望、鼓楼南望等景观视廊,形成绿意绵延的通达视线。织补绿色空间。推动中轴线水系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,植绿补绿,让中轴线周边绿化逐渐连块成片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栖息生活,丰富了生物多样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