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<返回

“北京蓝”背后的秘密

2013年毕业留京工作

最困扰宋小斐的

不是昂贵的生活成本

和快速的生活节奏

而是空气


“那时候,只要有蓝天,朋友圈都会被刷屏。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儿就是拉开窗帘,看看外面的天儿是不是又有雾霾了。”


“这几年,朋友圈里晒蓝天也开始内卷了,晒彩虹、晒晚霞,北京蓝天变多了,美出了新高度。”


曾经困扰宋小斐的问题,如今已经变成她生活中最美好的“小确幸”~


135F2


1998,战役打响


蓝天逐年增多,北京“气质”提升。在已退休多年的原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大气处处长向百琴看来,是北京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成果的见证。“我是眼看着北京的蓝天一天天多起来的。”向百琴感受颇深。

833B


原北京市环境保护局

大气处处长 向百琴

向百琴,70年代初进入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工作,在这里,她一干就是30年。30年间,她见证了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的艰难进程。

 

“1998年是北京大气污染治理转折之年,因为就是从这一年北京开始对大气污染实施大规模的综合治理。当时确定了能源清洁化利用战略,先后实施了16个阶段大气污染控制措施,燃煤是最主要的治理对象。”向百琴说:“那个时候北京大气污染已经很严重了,当时的年用煤量已经达到了2800万吨,于是,北京就从减煤开始,进入了使用清洁能源替代燃煤的源头控制阶段。”

 

在此期间,北京市从核心区开始,由里及外清理茶炉大灶和民用散煤。同时,大规模关停、退出污染企业。2005年6月,首钢5号高炉停产,拉开了首钢调整搬迁序幕。2006年7月,有47年历史的北京焦化厂停产。

 

通过实施16个阶段控制措施,北京空气质量得到初步改善。2012年,SO2年均浓度由1998年的120微克/立方米降到了28微克/立方米;PM10年均浓度由1999年的180微克/立方米降到了109微克/立方米。


11F64


向PM2.5宣战


成绩单优秀,但公众看到的依然是“灰蒙蒙”的天,问题出在哪里?

 

“因为大气污染治理速度跟不上污染排放增长速度。1998年至2012年,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和常住人口都大幅增加。”向百琴说:“另一个原因,作为大气污染主要成因的PM2.5一直没有被纳入到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当中”。

 

在2012年之前,我国空气质量标准中关于颗粒物的指标还仅局限于PM10。2012年2月,新修订的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》正式将PM2.5纳入,北京成为首批开展监测的城市。

7B58


在车公庄大街一栋灰色建筑的楼顶,布满了数十个蘑菇头一样的空气采集装置,飘散在空气中的各种颗粒物在风机作用下,通过细长的管道进入楼下实验室的仪器中,最终转化成屏幕上的数字和图表。这是北京一个PM2.5监测站点。

 

2013年是PM2.5监测元年,是北京正式执行新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》的第一年。这一年,北京建立了35个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,对PM2.5、SO2等6项主要污染物开展监测,拥有了完整的PM2.5全年数据。

 

基于此,2014年初,北京在全国率先发布了PM2.5来源解析。结果显示,北京市PM2.5来源很多,在本地源中,主要为机动车、燃煤、工业源和扬尘这四块。而这些污染源头的减排涉及到全市上下各个部门。

 

其中,仅清煤降氮工作,就涉及生态环境局、经信局、农业农村局、城管委、燃气集团、电力公司等多个部门。向PM2.5宣战,不仅是大气治理对象的变化,更是工作思路、手段的极大挑战。

 

为此,发布的《北京市2013-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》,采取综合施策的方式,打好法律、经济、技术、行政等“组合拳”,将能源结构、产业结构、交通运输结构优化提升等方面的工作细化为84项重点任务,并压实到全市相关部门。全社会同呼吸、共责任、齐努力,形成了强有力的治污合力,也产生了巨大的环境效益。

16EF4


2017年,北京PM2.5年均浓度值下降到58微克/立方米,比2013年下降了35.6%,完成国家“大气十条”第一阶段目标任务。


留住“北京蓝”


五年清空计划初战告捷,如何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,让公众的蓝天幸福感更充实,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又站在了新的时代起点。

 

好天气要一天一天去争取,治理PM2.5要一微克一微克去抠。与此同时,“一微克”精神,应运而生。

 

成立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,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。出台“生态环保职责分工”,明确各级党委、政府及有关部门、单位职责,为形成监管合力提供制度保障。健全督察机制,深入开展生态环保督察考核追踪问效……各级党委、政府及有关部门齐抓共管、主动作为、形成合力,保障了各项措施落实。

 

出台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、秋冬季攻坚行动,各项措施压茬推进。建立“天空地”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,建成覆盖街道(乡镇)的高密度监测体系,搭建首个重型柴油车在线监控平台。利用卫星遥感、走航、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,精准快速识别扬尘、氮氧化物、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……攻坚克难、科学施治,解决污染攻坚路上一个个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

 

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抱团取暖,开展联防联控联治,连续五年共同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行动,统一重污染预警分级标准,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,实现了区域空气质量的同步改善。

 

人努力,天帮忙。2021年,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面达标,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。其中PM2.5年均浓度创下了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低,为33微克/立方米,低于35微克/立方米的国家标准。

 

磨砺始得玉成,艰难方显勇毅。回望北京空气质量达标之路,这是一条驰而不息、砥砺奋进,向人民交出蓝天答卷的赶考之路。但在当前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环境容量的情况下,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仍不稳固,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、复杂性、艰巨性仍然存在,留住“北京蓝”仍需我们坚持不懈、久久为功。


23344


 


版权所有: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67号

邮政编码:100089 Email: bevoice@ 163.com

备案序号:京ICP备14004449号-了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53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