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 返回上一级

着力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

完善“一屏、两轴、两带、三环、五河、九楔”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,提高生态系统连通性、稳定性,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。

1.提升山区森林生态功能和质量

坚持自然恢复为主,适度人工修复,加强浅山区生态修复和深山区生态保育。以补植、人工促进天然更新、封山育林等为主要措施,实施350万亩森林健康经营,全面保护天然次生林,逐步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。到2022年,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30万亩。到2025年,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%。

2.拓展平原区绿地空间和生态功能

以平原地区绿化为重点,丰富城乡生态景观,构建连片成规模、连通成体系的平原区大尺度绿色空间组团,增加生态休闲空间。完善平原森林生态系统,增加大型绿色斑块,提升森林系统的整体性和连通性;结合郊野森林公园建设,推进新城森林公园、城市森林建设。加快中心城区的绿化隔离地区建设,形成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、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。核心区利用腾退空间增加口袋公园、小微绿地,推动屋顶绿化。到2025年,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%,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%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.7平方米。

3.统筹推进生态治理与修复

编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,开展矿山、流域生态、湿地等治理与修复。实施未治理废弃矿山分类治理;到2025年,全市生产矿山全部关停并实施生态修复。推进永定河、北运河、潮白河、拒马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。继续完善“一核、三横、四纵”湿地总体布局,加强河湖湿地生态补水,逐步恢复滨水空间自然形态,因地制宜保护恢复湿地,缓解城市热岛效应。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依法实施环境影响评价,促进提升生态环境效益。开展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,科学评估生态环境变化情况。

4.推进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

严格施行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,制定生态涵养区适宜产业引导支持政策,引导发展资源节约、生态友好产业,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建筑。挖掘“两山”转化模式,从生态、社会、经济效益等方面构建“两山”转化成效综合评价体系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,发布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管理办法,开展择优推选和创建后评估。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与生态补偿等相结合,争取给予创建地区政策及资金支持,鼓励中心城区、多点地区创建。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。到2025年,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等系列创建数量力争达到10个。


版权所有: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67号

邮政编码:100089 Email: bevoice@ 163.com

备案序号:京ICP备14004449号-了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53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