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
​11月8日,新组建的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揭牌,走过40年历程的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正式退出历史舞台,也标志着北京市生态环境事业从新的起点启程
2017年
​1月1日,北京开始实施“京六”车用油品标准,北京的历次油品质量升级均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
2015年
​5月25日,马布里获聘北京环保公益大使。自2013年,白岩松、聂一菁、李莉、戴玉强、李晨等13位来自各个领域的公众人物加入大使行列,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
2014年
​12月,北京告别黄标车,成为全国第一个基本解决黄标车排放污染的城市
2013年
​1月1日起,在全国率先实时发布35个监测站点PM2.5监测数据,正式向PM2.5宣战
2010年
​10月,北京市环境保护监察队更名为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,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环保执法队伍起,北京市环保执法队伍逐渐发展壮大
2008年
​1月,北京在全国率先大规模采用激光遥感监测技术,实现对行驶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动态监测
2007年
​6月2日,北京车友会代表开展绿色骑行活动,倡导少开一天车,以绿色出行的实际行动改善北京空气质量
2006年
7月,北京焦化厂停产,焦化厂停产后,每年可减少300万吨用煤量,减少烟粉尘排放7300多吨、二氧化硫7500多吨
2005年
6月30日,首钢炼铁厂5号高炉停产,标志着首钢搬迁工作正式启动
2003年
​9月1日起,限制黄标小客车白天在二环路内行驶
2002年
​1月1日,北京市“12369”环保举报热线电话正式开通
2001年
北京市对东西城文物保护区开展清洁能源改造,居民采暖“煤改电”
1999年
​6月,对汽车进行改造安装三元催化装置,全年共改造近20万辆轻型小客车
1998年
​2月28日,北京首次利用广播、电视、报刊等媒体向公众发布空气质量周报,这也是全国第一份空气质量周报
1993年
​6月5日,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伊丽莎白•多德斯韦尔女士在天坛参加北京市纪念”世界环境日“活动
1990年
​北京市2.2万台锅炉已改造90%;城市居民用煤基本实现蜂窝煤化;市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%。
1987年
​北京市组织的“首都环境保护知识竞赛”决赛现场。
1985年
1985年,位于北郊输配厂的天然气储存球罐。
1984年
​1984年5月,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正式投入运行,包括9个固定监测子站和一个中心站,在全国率先开展大气自动连续监测。
1983年
自1983年起,北京市禁止鸣笛的路段逐步扩大,交通噪声明显下降。
80年代
​坚持对密云水库、怀柔水库和京密引水渠的保护,守护北京水源。
70年代
北京市自行研制的大气污染自动监测车。
1979年
​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成立,北京的环保治理工作日渐系统化、规范化。
1971年
​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东方红炼油厂污水处理场视察。
我们要坚持同舟共济、权责共担,携手应对气候变化,能源资源安全、网络安全、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,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。
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,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,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,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。
​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,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、贡献者、引领者。
​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,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,推动成果分享,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。
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。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、农业文明、工业文明,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,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。
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。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、热爱自然,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。生态兴则文明兴,生态衰则文明衰。
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,关键在领导干部。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,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。
​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,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。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。
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
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,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、算长远账、算整体账、算综合账,不能因小失大、顾此失彼、寅吃卯粮、急功近利。
​在新的起点上,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,谋求更佳质量效益。
​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。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,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,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。
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、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。
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,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,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,坚持节约优先、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。
​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,加快制度创新,强化制度执行,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。
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。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,不是要把它破坏了,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。
环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丽,蓝天也是幸福。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,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,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。
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,一定要树立大局观、长远观、整体观,坚持保护优先,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。
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,用之不觉,失之难存。
​生态环境问题,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、粗放利用、奢侈消费造成的。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,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。
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,人类必须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。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,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,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。
​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,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。杀鸡取卵、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,顺应自然、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。
人类只有一个地球,保护生态环境、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。
​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、相辅相成的。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,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、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,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。
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,要统筹兼顾、整体施策、多措并举,全方位、全地域、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。
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,坚持生态惠民、生态利民、生态为民,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,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。
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坚持节约优先、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,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,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,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,还自然以宁静、和谐、美丽。
​我们既要绿水青山,也要金山银山。宁要绿水青山,不要金山银山,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。
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、最严密的法治,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。
​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事业。